香港故宫博物院将于 6 月 18 日举办 "流动的盛宴 "展览,通过绘画和用于运输和享用食物的贵重物品,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(1644-1911 年)五千年间中国烹饪习俗的演变故事。 此次展览由艺术史学家蒋妮可(Nicole Chiang)担任策展人,其灵感来源于皇帝不在紫禁城内特定地点用餐的习惯,而是由御膳房为皇帝随时随地提供膳食。因此,画中不仅描绘了皇帝的宴会,还描绘了用来运送食物的器物,而这些器物只能是珍贵的陶器。在中国,与食物有关的规则、礼仪和仪式规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职责和权力。 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(公元前 206 年-公元 220 年)的食物容器。展出的礼器有两种:一种是青铜时代以来用于烹饪肉类的器皿,另一种是用于盛放大米或小米等谷物的器皿。统治者,即天子,可以拥有九个盛肉的容器和八个盛谷物的容器。其他社会成员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容器。这说明了食器如何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则,并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。 许多礼器还用于祭祀祖先和与神灵沟通。展出的一件青铜花瓶可追溯到西周时期(约公元前 1100 年至公元前 771 年),上面的铭文写道,鲁侯为了祭祀他的父亲,设计了这个花瓶来盛放特定的酒。这些物品告诉我们,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试图与死者沟通的。即使在今天,中国人也会供奉祭品,以确保亲人在来世有吃有喝。 随着中国与中亚和西亚之间的贸易日益频繁,新产品和新习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游牧民族的习俗也影响了中国的饮食习惯。例如,唐朝(公元 618-907 年)出现了带脚的大托盘,用来盛放游牧民族带来的馒头。 展览还重点介绍了与传统茶文化和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习俗,中国家庭仍然用托盘或分隔的盒子准备春节糖果。到风景名胜野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传统,过去,这些可移动的盒子里不仅装有糖果,还装有野餐时享用的美味佳肴。
版权所有 © Copyright ANSA